星期五, 三月 30, 2007

假英雄、真辩论?

假英雄、真辩论?
双雄辩论会,八字还谈不到一撇,民间已经沸沸扬扬,迫不及待的等候着一场双雄聚会。

辩题谈不妥,对手谈不妥,只怕过后连场地、方式也谈不妥。台上的擂台尚未设立起来,台下的叫嚣声却早已经甚嚣尘上。“政治寄生虫”的指责更是此起彼落,不曾间断。这一场辩论会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却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大家叫战的声音是听见了,可是,却不见人领军迎战,城门开不了,却只是锣鼓喧天,不只是哪门子的应战方式。

拜读杨凯斌 《民主辩论是个好东西:不是打擂台,更非清谈节目》一文,深深认同这一场辩论赛的本质应该更被着重,花边新闻闹太多,毕竟还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放眼香港特首选举辩论会已经进行两场直播,反映也相当热烈,的确有许多值得本地政治精英取经的。

从辩题的争论到参与辩论者的挑选,双方制造了不少的舆论、焦点,可是,自始至终会不会只是镜花水月,仅仅成为补选的一场宣传战?依目前的局势看来,是大有可能的。民主行动党挑定了廖仲莱,但是,廖仲莱看来是决议不受挑动,肯定不出来应战了。民主行动党又再挑逗更加不可能参与辩论的总会长黄家定,更加减低了这场辩论会实践的可能。

总会长黄家定向来就是温和派的演说着,廖仲莱的华语表述能力却也还有待加强,两位铁定不会吃下这一战役,以免灭了个人威望。马华再挑行动党人选,偏偏跳过了能言善辩的倪可敏、冯宝君,指定较不善辞令的林冠英,这就未免过份保守了。再加上对于辩论题目的争执,双方要展开这场辩论会,还真是波折重重啊!

然而,就辩论选题而言,无论是哪一方的提议,也的确过于小气。行动党为了廖仲莱的一句话,要展开辩论平反,最怕只能是一场无目的的叫骂战。至于马华提出的辩题,也摆明了冲着行动党的眉头而来,打压与否,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实质意义究竟在哪里?如果只是一场普通的辩论比赛,精彩当然很重要,可是,一场政治辩论更重要的绝对是实质内涵与对国家发展的建设性提议。

既然双方开展了一个那么好的提议,自然不应该废弃,一场辩论,可以是让党理念更加清晰化,让选民更加贴近候选人的场合。参考香港特首选举辩论会中贯彻民生、政治、经济作为讨论核心,就是相当好的示范。当然,不可避免的当中也会有政治人物惯有的相互指责,但,至少辩论的核心是相对有意义的。对国家的发展构思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怎么也会比双方针对党内文化展开指责来的有意义。

数年前,马华代表翁诗杰、魏家祥与行动党代表倪可敏、邓章钦展开的辩论会,就相当的精彩。虽然,触及的民生课题并不广泛,但,起码开展了一个让双方有足够时间据理力争的讨论平台,也让黎民百姓更了解双方的坚持。再看当初行动党主席林吉祥与国阵代表纳兹里在学华堂,就“内按法令应不应该被废除”开展的讨论会,也获得了热烈的回响。两场公开辩论会显示了人民对于这样的讨论模式有热烈的回响,更增加了人民对政治的参与度。

双方若是真英雄,应该舍弃过份的执著,潇洒接受对方的挑战,来场有意义的辩论会。如果连站出来的勇气都没有,那选民也只能感叹现有的政治精英有欠素质,是真英雄还是假英雄,就当下立判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网上搜寻了一些相关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电视政治辩论,世界各地特色不同(上)

美国:开电视辩论风气之先

最早的一次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是在1960年9月26日,对决双方是当时的民主党参议员JF-肯尼迪挑战共和党副总统尼克松。二人在芝加哥的演播厅里唇枪舌剑四个回合,“阳光男孩”肯尼迪在电视上的光辉压倒了灰头土脸的尼克松,尼克松不得不再熬八年才登上总统宝座。此后的每一届选举,电视辩论成了美国总统选举比不可少的精彩节目,也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的一大娱乐节目。


尼克松(左)与肯尼迪电视辩论(1960)近几届美国总统选举中,值得回味的的一次电视辩论是1992年老布什对阵民主党的又一“阳光男孩”克林顿。镜头上的老布什频频看表,显得心不在焉,以至于观众都觉得老人家真的想早点回家了。


1992:老布什在与克林顿辩论中低头走神
小布什在电视辩论上也可谓一代不如一代。2004年与挑战者克里的电视论战中,全世界都看到了小布什西装后背下鼓起的一个小包。辩论中的小布什不时停顿下来做出些奇怪的表情,人们不由纷纷猜测那个小包就是个接收器,小布什一定是耳朵里还塞了个小耳机在听顾问的幕后台词。结果是全世界都知道了:犯错误的是总统的西装裁缝,小布什总统接着干下去。

中国:政治“脱口而秀”是危险的

在一个政治上“不争论”的社会,电视辩论自然是多余的。中国人民当然热爱实况直播,但是不多见的政治上的实况直播场面差不多同每日新闻联播一样让人难以兴奋起来。中国的电视在学习西方先进娱乐经验上一点都不含糊,三亿人民看“超女”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同样是西方的舶来品,电视辩论在中国就没有谁敢玩了。中国有一个中宣部,老百姓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全由它说了算。

文化大革命时代,如果电视像现在一样普及百姓家庭,毛泽东一定是个让肯尼迪、克林顿和施罗德之辈还要逊色“媒体主席”。耐人寻味的是,1976年毛泽东去世,其追悼会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实况政治活动直播。


赵紫阳:几分钟电视露真情换来15年软禁
从所谓第三代领导人开始,中共的政治领袖人物开始“与时俱进”,显露出现代的“媒体意识”。1987年中共十三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赵紫阳在电视实况镜头上谈笑风声,即兴点评自己的国产西装,与以往中共领导干部在公众场所拘谨和僵化的形象大不相同。遗憾的是,赵紫阳的政治死亡也是实况直播的-1989年5月他在天安门广场老泪纵横,实况演出了一幕今天看来仍具有震撼力的政治绝唱。

其实,中国有过一次精彩绝伦的“电视对决”,虽然背景并不是西方那样的大选。也是在1989年的5月,同为第三代领导人的政府总理李鹏破例与学运代表在电视上实况对话。学生领袖之一的吾尔开希发挥得淋漓尽致,身上的病号服和吸氧瓶首先就在外观上就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分。在吾尔开希的步步进逼和挑衅下,李鹏方寸大乱,气得脸色发青,说不出完整的句子,让人觉得他恨不得喝令刀斧手将一行学生叛逆拉出城门外斩首了。据说,台湾的李敖看了李鹏与学生的电视对决,长叹一声说“要流血了”。

赵紫阳的继任者江泽民不但不怵电视,而且简直可以说是喜欢电视。通过电视,世界人民都知道了江泽民多才多艺,能用意大利语唱男高音“我的太阳”,能拉二胡唱京剧,能与英语与美国第一夫人聊天,能用俄语与普京开玩笑。不过,在媒体前刻意营造风流倜傥形象的江泽民有过一次大概会成为经典的“掉链子”。2000年,江泽民在京接见香港特首董建华,一位香港女记者询问江泽民是否“钦定”董建华连任。江听后勃然大怒,当着世界电视摄像机的面,大用英语夹杂广东话大骂女记者四分钟:“You are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I am angry! 识得唔识得呀…”。当然,中国大陆的百姓无缘欣赏江的这一经典段子。


江泽民在电视记者前
应该说,胡锦涛和温家宝为代表的中共第四代领导人形象上还是非常“上镜”的,在完成应付中外记者招待会的作业时也有得体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这位给人以儒雅斯文印象的政府总理凸现亲民作风,在媒体前一再为民众的疾苦而落泪。


温家宝很“上镜”
“我们的总理又哭了”,估计过不了多久我们又能见到这样的头版新闻。如果中国也搞最受民众欢迎的政客排行榜之类的媒体把戏,温家宝必等榜首无疑。不过,在媒体前流泪这招实在不宜多用,对于一国总理来说来说,“化悲痛为力量”,铁腕治乱才是更重要的。

俄罗斯:唱歌跳舞不是普京的强项

电视演讲当然是以“新思维”和“透明化”永载史册的戈尔巴乔夫的强项,但是电视辩论却是在他下台后开始流行的。1991年6月戈氏被叶利钦以近乎耻辱的方式逼迫辞职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迎来了电视辩论的“黄金时代”。当时,几位总统候选人在电视直播中纷纷亮相,回答选民的问题。当然,最后当选总统的叶利钦并不是靠电视上的出色表演才赢得胜利的。

此后的俄罗斯电视辩论渐渐沦落为肤浅的政治做秀。在一次电视辩论中,极端民族主义者谢林诺夫斯基和民主党前议会党团主席内姆佐夫互相将水泼到对方身上,而“电视对决”演变成为“肢体对决”的事也一再出现。


发表电视讲话的普京总是很严肃
现任总统普京对电视辩论从不“感冒”。在上次总统选举中,他坚决拒绝与对手进行“电视对决”。他说:“我熟知我的对手的每一句话,早就知道他会说什么。当然,你可以在电视上耍把戏,例如唱个歌跳个舞什么的。但是,我们的人民有鉴别能力,他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谎言。”

- 待续:南美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与电视秀




德国之声中文网 潇阳(等)

电视政治辩论,世界各地特色不同(下)

吸引媒体眼球的大选电视对决
继美国、中国、俄罗斯之后,本网继续介绍世界其它各国的电视政治文化。下面请看南美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辩论秀。



巴西:卢拉和辩论丑闻




电视辩论在巴西由来已久。1989年,当现任总统卢拉第一次挑战最高领导人冠冕之时,第一轮电视辩论结果表明:卢拉很有赶超竞争对手科洛尔的希望。就在大选前几天,民意调查中科洛尔的支持率仅仅高出卢拉一个百分点。



然而,科洛尔在第二轮电视辩论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至少观众从巴西最重要的Globo TV电视频道中得到了这样的印象。电视对决之后的第二天——据大选仅有三天之遥,Globo TV发表了显然不利于卢拉的总结性评论,其用意在于败坏左派社会主义政党“工人党”领袖的声誉。



在当晚主要新闻时间20点整,科洛尔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台长达六分钟的新闻报道中,并发出当心 “红旗飘扬在巴西大地”的警告。节目过后,主持人公然宣布,电视台以此种形式播出了电视辩论,从而“使得民主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Globo TV独揽大权




年轻的克洛尔科洛尔最终以5个百分点的优势赢得了大选,作为一名年轻的政客、其家族势力自1978年起掌控Globo集团的电视股份,科洛尔绝非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



Globo当属当今世界第四大电视集团,历来就有趋炎附势的传统,例如,这一媒体巨子曾经支持过军国独裁(1964—1985)及其随后的政府。不过,“科洛尔现象”无法改写其天生的短命:两年半之后,科洛尔便因涉嫌受贿而被迫辞职。



2002年,巴西人又迎来了自己大选,这一次,Globo TV决定一反先前事后报道电视辩论的做法,有意避开“操纵民意”的罪名。“电视台现场转播了政治对决,并不做任何形式的事后发言。” Globo TV驻柏林记者在接受德国之声访谈时如此回忆道。




压力重重的卢拉卢拉终于当选为新一届巴西总统,然而,如今的政府却一再被卷入腐败丑闻,卢拉也面临着遭受弹劾的危机,可能重蹈其前任——科洛尔的覆辙。如果不是这样,Globo TV名下的电视喜剧又多了一批现成的材料。



墨西哥:无规则的电视辩论


被某些人戏称为“美国后院”的墨西哥1994年才开始引入“电视辩论”。但与墨守成规的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西哥版的政治对决毫无章程可言。通常说来,除了炮轰对手、大泼脏水、往政敌脸上抹黑之外,像模像样的电视辩论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大多都以闹剧的形式收场。



智利:拉戈斯的食指

在皮诺切特16年独裁统治期间,电视媒体被军阀政府铁手掌控,所谓的电视辩论不过是脱口秀节目摆出的幌子,参与者无一不是在向执政当局看齐,丝毫容不得第二种声音。



直到1988年4月25日,拉戈斯的电视现形打破了惯例。如今的智利总统当时还只是反对党领袖,他利用了UC电视台一档节目的直播机会,用食指直指镜头说道:“您,皮诺切特将军,从未给智利敬上过纯净的美酒。”举国上下当即为之震惊,拉戈斯就此成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新自由

这一次,拉戈斯伸出手掌“拉戈斯的食指”一度成为智利的热门话题,从那时起,电视媒体逐渐日趋自由。同年10月5日,17支反对党派结成同盟,旨在以公民投票的形式挑战皮诺切特的统治地位。这标志着独裁政权末日的开始。



1989年,智利举行了第一届民主大选,第一次套用美国模式的电视辩论也随即展开,多位反对党领导人崭露头角。



电视辩论日渐成熟



其间,智利的电视辩论进入凝固期,今年,社会党人士米歇尔•巴切莱特、基民党成员索雷达德•阿尔维亚都曾在电视擂台赛中露面,最后的获胜者为巴切莱特,她由此成为12月份智利大选中最热门的人选。



埃及、巴勒斯坦、利比亚:喜欢在媒体面前做秀的政治家

埃及国旗电视对决在阿拉伯国家是不存在的,因为国家统治者拒绝接受这种辩论形式。但是他们却十分清楚,电视和其他媒体对维护政权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个懂得借助媒体力量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是前埃及总统纳赛尔。他很清楚如何运用媒体的策划艺术。当年,他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并通过广播将他的讲话传递到埃及的每一个角落。



1967年,持续了6天的阿以战争宣布结束,阿拉伯国家遭到惨败。纳赛尔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自己将辞去总统的职务,当然在此之前他就十分清楚,广大埃及人是希望他留在总统这个职位上的。



烟袋、拐棍和骆驼奶

萨达特(左)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要求媒体为他拍摄抽烟袋、持拐棍的纪录片,目的是给电视前的埃及人留下一个亲民的形象。1979年他访问耶路撒冷的惊人之举最终促成了埃以之间签署和平协定,从此他的头上也就环绕了一圈灿烂的光环。



现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媒体上的形象却是个无趣、迟钝、缺乏魅力的人。他开口演讲的时候,台下的官员和记者常常会听得睡着了。即便是让埃及所有的电视台同时传播他的讲话,也无助于改变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亲吻,再亲吻
已故的前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在镜头前最著名的动作就是,他不仅拥抱来访者,同时还会热情亲吻对方。他还不断通过在普通人家吃饭,或者亲吻陌生妇女的手来维护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这些镜头深受摄影记者的欢迎。


卡扎菲的女兵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媒体明星”就是利比亚的革命领袖卡扎菲。有时候他睡在帐篷里,有时候为了喝上鲜奶带着骆驼去旅行,如果保护得力的话,他尤其肯信赖示威的妇女。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nnybrook: 闹哄哄的政治辩论


(China Daily) Updated:2004-10-22 11:16

  从13世纪早期到19世纪中期,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的多尼布鲁克每年要举行一次多尼布鲁克集市(Donnybrook Fair),在集市上人们喝酒、狂欢、大混战,所以这个集市以吵闹而著名。后来,donnybrook就具有了“闹哄哄的殴斗、大混战”的意思。

  根据《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donnybrook在1852年第一次出现在印刷品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三年后都柏林却永久废除了尼布鲁克集市,因为很多人抱怨该集市促使人们醉酒并容易引发混乱的行为。

  在今天的英语中,donnybrook不经常用来形容“大混战”的场面,而多指“政治辩论的混乱场面”。

  (中国日报网站编)

---------------------------------------------------------------------------------

觉得台湾的政治状况应该就是donnybrook了,马来西亚则连那一步到还相距甚远!

没有评论:

彭雪琴 Snowpiano^ ^

I have a dream: A dream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 dream without corruption, a dream without unfair and abuse power; A dream with happiness and joy of all races...And all of them realize in Malaysia. That is my dream and what I am pursuing now.... A better Malaysia for a better life. For you and me and the future generation.

一个梦~马来西亚

一个简单、朴实的梦,希望脚上踏着的这一片国土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真心的团结一致、相互尊重;希望所有邪恶以及专制的力量在下一刻就消失!